“刚签完百万订单,却被告知用了三年的品牌名是别人的商标?”

阅读:68 2025-08-05 18:21:08 作者:阿凯

杭州某烘焙店老板林女士的遭遇在创业者圈子里炸了锅。她的 “甜时” 品牌靠小红书爆款走红,正当连锁门店开到第五家时,突然收到法院传票 —— 一家从未听过的公司拿着 “甜时” 注册商标,要求她立即停售并赔偿 50 万元。对方甩出的和解方案更刺眼:花 38 万买下这个商标,否则就等着关店。

这样的 “商标劫” 正在加速蔓延。2024 年全国商标异议案件突破 12 万件,同比激增 42%,平均每天有 300 家企业陷入商标纠纷。你的品牌名字,或许早已被暗处的眼睛盯上。

一、灰色产业链:把商标变成 “勒索工具”

职业抢注者的操作手册比你想象的更精准:舆情猎手:用算法监控抖音热词、微博热搜,去年 “多巴胺穿搭” 火了 3 天,就有 200 多个相关商标被抢注,单个叫价从 5 万到 20 万不等。跨境扒手:专盯未进入中国的海外品牌。日本某小众护肤品刚在 ins 走红,国内就冒出 17 个近似商标,等品牌方想进入中国市场时,只能花原价 20 倍的价格回购。诉讼黄牛:注册 “碰瓷商标” 后专挑连锁店下手。上海某奶茶品牌被人抢注 “XX 妈妈”(品牌名 +“妈妈”),对方拿着商标去加盟商所在地投诉,单店索赔 3-8 万,靠这种方式一年牟利超百万。

更隐蔽的是 “养标套路”:抢注者会伪造销售记录、包装设计,把 “闲置商标” 打造成 “有使用痕迹” 的标的,这样即便被起诉,也能靠虚假证据抬高谈判筹码。

二、为什么你最容易成为目标?

初创期的致命疏忽:67% 的创业者觉得 “先赚钱再注册商标”,某咖啡品牌创始人就因这个想法,眼睁睁看着 “豆仓” 商标被隔壁城市的同行注册,重新改名导致老客户流失 30%。品类扩张的盲区:做服装的只注册 25 类,却没防住别人抢注第 35 类(广告销售),结果线上旗舰店被投诉侵权下架;卖奶茶的忘了注册第 30 类(糖、糕点),被人抢注后连自家周边饼干都不能卖。地域漏洞:以为在本地注册就安全?某重庆火锅品牌没注册全国商标,被北京公司抢注后,扩张到一线城市时只能换名,损失超千万。

三、现在就做:3 步筑牢商标防火墙

  1. 5 分钟紧急核查打开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(附直达链接),输入品牌名后,务必勾选 “全部类别”。注意这三个雷区:同音不同字(如 “蜜雪冰城” vs “蜜雪兵城”)加前缀后缀(如 “喜茶” 被抢注 “喜茶客”“新喜茶”)英文 / 拼音变体(“华为” 对应的 “HUAWEI”“HWAWEI” 都要查)
  2. 防御注册公式核心品类(必保)+ 关联品类(扩展)+ 防御商标(兜底)。像 “喜茶” 不仅注册了 43 类餐饮,还把 “喜茶喜茶”“喜茶 GO” 等都注册了,甚至包括 “喜茶星球” 这种看似不相关的名称。
  3. 动态监控不能少用 “商标预警宝” 这类工具(附免费版获取方式),设置关键词后,一旦有近似商标提交申请,会第一时间推送提醒,让你有 3 个月异议期可以反击。

四、被盯上后,这样反击最有效证据战

找出比抢注时间更早的微信聊天记录、外卖平台订单、员工工牌,哪怕是早期的手写价目表,都能作为 “在先使用” 证据。某包子铺靠 2018 年的美团老店截图,成功让抢注商标无效。心理战:抢注者最怕 “拖”。收到律师函后别急着回应,先委托专业机构固定对方恶意抢注的证据(比如对方同时注册大量知名品牌近似标),谈判时直接甩出,60% 的案例能把价格压到 1/5。撤退战:如果商标实在拿不回,用 “新名 + 全品类注册” 快速止损。某茶饮品牌从 “茶 π” 被迫改成 “茶派”,靠全类别注册 + 密集营销,反而让新品牌更快出圈。
最后提醒:商标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5 年 1 月起,恶意抢注的认定标准将收紧,但在此之前,已有 2 万多个 “问题商标” 在等待下家。
现在就花 5 分钟查商标,转发给合伙人,回复 “商标自查” 领取《45 类商标风险对照表》。别让辛苦打下的品牌江山,成了别人的摇钱树。
相关文章
{{ v.title }}
{{ v.description||(cleanHtml(v.content)).substr(0,100)+'···' }}
你可能感兴趣
推荐阅读 更多>
推荐商标

{{ v.name }}

{{ v.cls }}类

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