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“花 50 万买个现成商标,比自己注册快半年,值!”不少老板被这句话打动,一头扎进商标转让市场。可现实往往是:有人付了钱,拿到的商标根本用不了;有人刚把店开起来,就收到法院传票;更有人被“加急过户” 的噱头忽悠,几十万打了水漂。
商标买卖的水,远比“省时省事” 的表面深。那些藏在 “捷径” 背后的坑,每个都可能让你多年积蓄付诸东流。
2024 年,浙江一家奶茶连锁品牌急着扩张,花 30 万从二手平台买下 “茶小糖” 商标。老板觉得捡了便宜 —— 这个名字朗朗上口,第 43 类(餐饮服务)注册证齐全,比自己申请快了大半年。
可开业刚 3 个月,法院传票就来了。原来,原商标持有人早在 1 年前就把 “茶小糖” 许可给了另一家甜品店使用,对方拿着许可合同起诉,索赔 200 万。奶茶店老板这才发现,自己买的哪是商标,分明是个 “带债的包袱”。
这些“隐形枷锁” 最容易被忽略:
·商标可能被原权利人抵押给了银行,一旦对方欠债,银行有权优先处理;
·曾被他人提出过“无效宣告”,虽然暂时没被撤销,但只要新证据出现,随时可能失效;
·甚至是“抢注的他人商标”—— 比如模仿知名品牌的 “奈雪的茶” 抢注 “奈雪的咖”,原品牌方一旦起诉,买标人会连带遭殃。
避坑关键:买标前必须登录商标局官网,查三个记录:① 商标流程状态(是否处于 “无效”“撤销中”);② 许可备案(有没有给别人用过);③ 异议 / 无效记录(有没有被人告过)。缺一个,都可能踩雷。
“7 天就能搞定过户,比注册快 10 倍!” 上海一家科技公司为了赶新品发布会,信了中介这句承诺,多付了 15 万 “加急费”。中介拍着胸脯保证:“我们有关系,直接走内部通道。”
结果呢?2 个月过去,商标局的受理通知书都没下来。老板催急了,中介才含糊说 “流程卡了”。后来找专业代理机构一问才知道:商标转让是法定行政流程,必须经过 “提交申请 — 商标局审查 — 公告 — 核发证明” 四步,最快也要 4 个月,根本不存在 “加急”。
更糟的是,中介为了稳住客户,偷偷伪造了一份“受理通知书”,让公司先把商标印在产品包装上。等到原权利人发现,反手就是一个侵权诉讼 —— 未完成过户的商标,法律上仍归原权利人所有,使用方反而成了被告。
行业黑幕:宣称“3 天过户”“内部通道” 的,要么是收了钱就跑路的骗子,要么是让你 “先斩后奏” 用起来,最后过不了户,让你哑巴吃黄连。
广东一位餐饮老板花 40 万买下 “川渝楼” 第 43 类商标,觉得名字够响亮,赶紧装修开店。可开业没到一个月,就收到了律师函:有人注册了 “川渝居”“川渝府”“川渝小馆” 等 10 多个近似商标,以 “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” 为由,要求他立刻换标,否则索赔 50 万。
老板这才明白:原权
利人早把“川渝” 相关的近似商标全注册了,就等着他开店后 “围猎”。要么花高价把这些近似标全买下来(对方开价 200 万),要么换标 —— 光是装修、加盟费、品牌推广,他已经砸了 150 万。
致命盲区:很多人买标只盯着“目标商标”,却忘了查原权利人有没有注册 “近似商标”。这些近似标就像埋在地里的雷,你一用主商标,对方就可以用近似标投诉你侵权,逼你高价收购。
正确做法:买标时,用商标局的“近似查询” 工具,不仅查同类别(比如 43 类餐饮),还要查关联类别(比如 30 类调味品、35 类广告)的近似商标。最好在合同里写明:要求卖家把相关近似商标一并转让,或承诺注销,否则退款赔偿。
“元宇宙优选” 商标,市场价 20 万,有人在二手平台挂 5 万,说是 “急用钱,亏本出”。北京一位创业者觉得捡了大便宜,没多想就付了钱。
等他拿着商标证去备案时,才被代理机构告知:这个商标早在半年前就因“缺乏显著性” 被商标局驳回了,手里的 “注册证” 是伪造的。所谓 “低价转让”,不过是骗子用假证设的局。
低价标 90% 有问题:
·要么是违反禁用条款(比如含国家名称、低俗词汇),根本没通过初审;
·要么是连续 3 年没使用,别人随时能申请 “撤三”(撤销商标);
·甚至是“过期标”—— 原权利人没续展,商标早已失效。
提醒:低于市场价 50% 以上的商标,先别急着抢,先去商标局官网查 “商标状态”。真要是好标,没人会做亏本买卖。
江苏一家公司买标时,图省事签了份“简易合同”,只写了商标名和转让价。后来发现商标被原权利人抵押过,银行找上门要处理,公司想找卖家退款,对方却耍赖:“合同里没说不能抵押,概不负责。”
法院起诉时,因为合同没约定“权利瑕疵担保”,最终只判卖家退一半钱,公司白白损失 20 万。
合同必须写清这 3 条:
1.卖家承诺“商标无权属争议、无在先许可、未被抵押”,如有虚假,全额退款并赔偿损失;
2.若商标被宣告无效 / 撤销,卖家需退还全部转让款,并赔偿合理费用(如装修、推广费);
3.明确“商标使用证据移交”(比如过去 3 年的销售记录、广告截图),避免被人以 “连续 3 年不使用” 申请撤三。
最后想说:商标是品牌的“身份证”,图快的本质,其实是在赌运气。但市场上的 “快标”,十有八九藏着暗伤。
与其花百万为“捷径” 买单,不如多花 1-2 个月做足调查:查背景、筛近似、盯流程、签好合同。毕竟,能让品牌走得远的,从来不是速度,而是稳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