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的品牌圈像坐过山车:
“露营热” 刚过,“city walk” 接棒;“AI 风” 还没降温,“复古国潮” 又杀回来……有人踩着浪头,3000 块买的 “野营家” 商标,半年翻了 5 倍;也有人追错风向,高价收的 “元宇宙 XX”,现在砸手里卖不掉。
商标买卖想借势赚钱,拼的不是 “敢不敢跟风”,而是 “会不会踩时机”。
🌱 热潮没起来?先蹲 “潜力股”真正的狠人,都在别人没反应过来时下手。2023 年 “city walk” 爆火前 3 个月,就有人注册了 “街溜子”“巷陌行” 这两个商标。
当时没人懂 ——“这名字土不土?”
结果城市漫步风一吹,文旅公司、探店号疯抢:“就缺这种带场景感的名!”
3000 元注册,5 万转手,半年赚 16 倍。
-
🔍 政策风向:环保政策收紧前,“低碳”“绿能” 相关商标悄悄涨价;
-
📈 平台热度:小红书 “平替” 笔记 1 个月涨 10 万 +?带 “平替”“平选” 的商标赶紧查;
-
🔄 跨界苗头:奶茶店开始卖咖啡了?“咖茶”“茶咖实验室” 这类跨界名,提前布局准没错。
⚠️ 记住:等新闻天天喊 “XX 火了”,再去抢商标 = 接盘。此时价格已被炒到顶峰,只剩站岗的份。
热潮最疯的时候,是变现的黄金期,但 “恋战” 必亏。
去年 “AI 绘画” 爆火时,有人花 8 万收了 “画小二 AI” 商标。
3 个月后,一家科技公司找上门:“30 万,卖不卖?”
他秒答应,净赚 22 万。
另一个人呢?手里有个 “AI 绘站”,有人出价 25 万,他摇头:“再等等,能涨到 50 万!”
结果半年后,AI 绘画热度骤降,最后 15 万才脱手,倒亏 5 万。
-
同类商标成交量:一周内同类型成交从 10 单降到 2 单?接盘的人少了,赶紧出;
-
买家身份:企业批量收购时敢喊高价;要是突然冒出一堆散户问 “这标值多少钱”,往往是热潮尾声。
🌊 热潮退了?捡漏要看 “抗跌体质”
别以为热潮过了就没机会,有些商标自带 “抗跌 buff”。
“国潮” 热退了两年,“老字号” 相关商标反而更值钱。
有家药企花 20 万买下 1950 年代的 “德仁堂” 商标,包装印上 “百年老字号”,年销量直接翻 3 倍。
-
能跨场景用:“小团圆” 既能做月饼,也能开民宿,比单一品类商标抗风险;
-
有文化底蕴:带 “非遗”“老字号” 认证的,就算热潮过了,品牌价值还在;
-
绑定刚需:“每日鲜”“护家” 这类和吃喝住行相关的,永远有市场。
⚠️ 这两个坑,再火也别碰
-
明星塌房前:别买带明星名字 / 谐音的商标(比如 “XX 坤”“李 XX 同款”)。艺人一翻车,商标秒变 “废标”;
-
政策叫停前:像 “电子烟”“校外培训” 相关商标,政策一收紧就成烫手山芋,再便宜也别碰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
商标买卖就像冲浪 ——
早一秒站上浪头,能乘风赚翻;
晚一秒没站稳,就被拍在沙滩。
盯着政策、平台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在热潮没爆时布局,在众人疯狂时冷静脱手,你也能踩对节奏。